2019年,煤炭行業在改革和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一年,結構更優,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煤礦產能占比達到總產能的四分之三;新業態加快發展,智能化成為引領煤炭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綠色發展深入人心,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浩吉鐵路的開通,填補了我國“北煤南運”專線的空白。2020年,煤炭行業將不忘初心,向高質量發展踏實前行。
結構優化
優質產能加速釋放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煤炭行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9年,組織實施年產30萬噸以下煤礦分類處置,加快退出低效無效產能,關閉退出落后煤礦450處以上,小煤礦數量明顯下降。淘汰關停2000萬千瓦煤電機組,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目標。
煤炭優質產能加速釋放,并進一步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披露的信息,今年以來,已核準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煤礦40余處,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煤礦產能占比達到總產能的四分之三。
同時,晉陜蒙寧新等?。▍^)正在按照產能置換原則加快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這些煤礦預計在2020年和“十四五”期間陸續建成投產。屆時,全國將有千萬噸級特大型煤礦71處,產能10.7億噸/年。
值得注意的是,小煤礦退出應與區域能源結構調整,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等同步推進,確保不因小煤礦退出影響煤炭穩定供應。
煤炭去產能已由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產能。2019年以來,煤炭市場運行基本平穩,市場供應相對寬松,煤炭供應保障能力穩定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應正逐步顯現。但煤炭市場階段性、結構性緊張現象依然存在,需要繼續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釋放先進產能,進一步推動煤炭行業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業態加快發展的同時,煤炭全產業鏈水平也大幅提升?!懊弘娐犯酆揭惑w化”“多產業融合協調”“清潔能源生產商與供應商融合發展”等新的商業模式逐步成為行業發展方向,全行業初步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縱貫南北
浩吉鐵路正式開通
2019年9月28日,全球最長的重載鐵路——浩吉鐵路(原蒙華鐵路)迎來通車。浩吉鐵路北起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的浩勒報吉站,終點至江西的吉安站,全長1800公里,是國內第一條北煤南運專線。
長期以來,煤炭供需矛盾突出,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但消費卻集中在東南地區。為滿足華東和華南地區的用煤需求,我國實施了“西煤東運”計劃,先后開通大秦鐵路、神黃鐵路和瓦日鐵路三條運煤專線。
但這三條專線起點都在晉陜地區,煤炭運往華北港口后,再通過“海進江”才能抵達華中地區。
作為縱貫南北七省的能源大通道,浩吉鐵路連接蒙陜甘寧能源“金三角”地區與鄂湘贛華中地區,其開通對華中地區煤炭市場格局將產生深刻影響。此前北方港口煤炭運至華中地區,“海進江”作業周期近一個月,且運輸需求缺口長期位于高位。通過浩吉鐵路,能源“金三角”的煤炭24小時即可抵達華中地區。
時間縮短,運力不減。為了提高煤炭運量,浩吉鐵路開通初期便開辦車站77座,規劃年運輸能力在2億噸以上, 開通當年目標運量755萬噸,2020年預計運量6000萬噸,之后實現連續增運。
更值得一提的是,浩吉鐵路可以替代遠距離的卡車運輸,減緩南北公路運輸壓力,從而在優化國家能源運輸結構的同時,“公轉鐵”還將節約運輸能耗。據測算,鐵路運輸的能耗大概是公路運輸的1/7,其污染物排放大約是公路運輸的1/13。
煤炭市場格局變遷催生了浩吉鐵路,浩吉鐵路也必將承擔提高煤炭資源配置效率的歷史重任。其開通運營,不僅有利于促進西部地區資源開發,保障鄂湘贛等華中地區能源供應,而且對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跨界合作
煤礦機器人漸成剛需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大力推進煤礦安全基礎建設,鼓勵支持以機器人研發應用,進一步推動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2019年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臺,也讓上述方向更加明晰。
1月,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以機器人研發應用引領“四化”建設;隨后,國家應急管理部成立煤礦機器人協同推進中心;國家煤監局發布《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涉及5大類、38個具體品種,在全世界率先構建煤礦機器人技術體系;國家發改委出臺《2019年煤礦安全改造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將煤礦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研發納入其中。
煤礦機器人不僅可讓廣大煤礦工人安全工作、體面勞動、健康生活,還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解決日漸突出的“招工難”問題。
但由于井下環境惡劣、復雜,煤礦機器人研發難度更大,這也催生了大量跨界合作、協同發展。8月14日,國家煤監局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煤礦智能化和機器人研發應用達成戰略合作,用航天科技助力煤礦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智能化代表著煤炭工業發展的未來,煤礦機器人應用則是煤礦開采技術革命的重要標志,將逐漸成為煤礦剛需。開發應用煤礦機器人,推動煤礦智能化建設,是煤炭產業改造升級的重要技術支撐,也是實現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的必由之路。
清潔高效
綠色發展深入人心
煤企清潔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綠色礦山、生態礦區建設。2019年,又有113座煤礦入圍自然資源部2019年度綠色礦山遴選公示名單。
全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技術改造已完成8億多千瓦,煤粉型工業鍋爐技術等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助推燃煤清潔高效利用。
現代煤化工技術不斷突破,同樣為綠色發展添磚加瓦。如,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完成工業試驗。該技術可實現煤基合成氣一步轉化,為“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進行煤化工”開辟了新途徑。
煤炭開采由損毀環境向少損毀或不損毀環境、全面修復環境轉變,美麗礦山建設成為全行業的自覺行動。在采煤沉陷區建成了一批國家礦山公園、近代工業博覽園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有的關閉退出煤礦改建為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等。
與此同時,煤炭利用方向、途徑和范圍也不斷拓展。據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統計,截至2019年9月底,我國已建成煤制油產能921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51.05億立方米,煤(甲醇)制烯烴產能1492萬噸,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448萬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煤炭行業已深入人心。煤炭行業還需在“全產業鏈上實現綠色開發清潔高效利用”繼續發力,為能源清潔發展做出貢獻。
宜煤則煤
助力北方清潔取暖
能源關系民生冷暖。2019年10月11日召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切實抓好保暖保供工作,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薄巴怀鲎龊脰|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舉,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FONT>
在此之前,國家能源局2019年7月發布的征求《關于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意見的函認為,需因地制宜拓展多種清潔供暖方式,保障清潔供暖均衡發展,提出“在城鎮地區,重點發展清潔燃煤集中供暖,提升城鎮及周邊地區的清潔燃煤集中供暖面積”;并強調“堅持民生為重,用好煤、電、天然氣等各類能源聯保聯供,對仍需使用煤炭取暖的用戶,切實做好潔凈煤供應保障工作”,“對于偏遠山區等暫不能通過清潔供暖替代散燒煤供暖的,重點利用‘潔凈煤+節能環保爐具’等方式替代散燒煤”。
宜煤則煤不是對“煤改氣”工作的否定,而是氣所不及和條件不夠地區的過渡;宜煤則煤也與推進“煤改氣”不沖突,同樣以減少大氣污染為立足點,構建綠色、節約、高效、協調、適用的北方地區清潔供暖體系。
一方面,煤炭的基礎能源地位,決定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使宜煤則煤成為必要;另一方面,清潔煤制備和應用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一大批成熟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已廣泛應用,為宜煤則煤可行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宜煤則煤不是一句口號,什么煤、何地何種情況是“宜”?相關標準、細則遲遲未出,有必要對可用于清潔取暖的清潔煤炭質量、燃煤指標、排放標準、適用推廣地區等作出明確規定。宜煤則煤又該如何推進?相關工作仍待細化。 據《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