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健康、養老、養生、醫療、文化、體育、旅游等諸多業態的康養產業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興產業。作為具有典型社會屬性的復合產業,康養產業正借助“文化+”,注入產業發展創造力,延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在資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發展等方面,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獨具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類特色小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不能盲目融合發展,還需形成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循序漸進的發展格局。
充滿想象空間
中國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滋養。在中國的文化基因中,將“養生”與“養心”融為一體,以“養心”為本,是中國康養產業發展的文化前提。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不斷向其他行業和多個社會領域滲透,呈現出多業融合發展態勢。而康養產業屬于新興的現代服務業,除了自身包含多種業態之外,還涉及眾多領域,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并解決要素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等諸多問題,這意味著康養產業發展不能單打獨斗,需要通過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催生新創意、新模式、新業態。
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既是做文化旅游的必要條件,又是打造優質康養基地的良好基礎,一項條件同時滿足二者之需,這就是資源共享帶來的價值。短板互補則是指文化創意設計能夠賦予康養產業更多文化內涵和趣味,從供給側提升康養產業的品質,并且形成產業特色。
文化支撐下的康養小鎮
注重文化性和體驗性,有助于康養產業鏈條的延伸,創造品牌優勢。泰國美體養生、印度瑜伽養生、法國莊園養生、美國養老養生、瑞士阿爾卑斯高山養生等已經形成了濃郁的當地文化特色,當地產業競爭力和規模因此而形成。
特色小鎮為各地產業發展戰略的再選擇提供了新思路。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一般以“健康”為小鎮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將文化體驗、健康療養、醫療美容、生態旅游、休閑度假、體育運動、健康產品等業態聚合起來,實現文化與健康相關消費聚集,形成具有文化意蘊和康養功能的特色小鎮。
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可以依托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也可以依托醫藥文化發展醫藥產業,推動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產業發展的醫養特色小鎮;還可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為發展核心,重點發展養生養老、休閑旅游、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
建設運營需循序漸進
不同地方的特色小鎮在功能定位、產業選擇、空間布局、風格特征、發展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作為一種產業與區域相結合的經濟社會形態,特色小鎮也有自身共性的發展規律。
按照從無到有的發展路徑,文化+康養特色小鎮的建設可分為戰略定位、組織建設、運營管理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預期實現的任務目標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首先,文化+康養特色小鎮需要合理設計戰略定位,包括功能、產業、特色定位3個核心內容。小鎮功能定位是明確小鎮對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銜接作用以及與相鄰小鎮的互補作用。小鎮產業定位是指合理規劃主導產業類型及產業體系,甄別和分析當地的資源及市場條件,遵循適宜和適度原則,圍繞特色主導產業,聚合相關產業,建構產業生態系統。小鎮特色定位是人文與空間的個性化設計,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融入空間環境和特質中,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活場景,讓小鎮“留得住青山綠水,系得住鄉愁”,成為“區域特性——產業發展——民居生活”三位一體、和諧相融的特色小鎮。
其次,文化+康養特色小鎮的戰略執行需要有序的組織建設,其關鍵在于基礎設施與政策配套?;A設施建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先導性工程,對外要加強交通、運輸、通信等市政設施建設,讓小鎮融入大市場、大都市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內要加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工程設施建設以及防災減災等設施配套,使小鎮成為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和平臺。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和保障服務,尤其在土地保障、財政支持、稅收政策等方面,創新規劃建設和社會服務管理,促進特色小城鎮的“產鎮融合”發展。
最后,文化+康養特色小鎮需要系統的運營管理,以保障小鎮及其產業持續發展。特色小鎮的運營管理體系是小鎮生命的機能表現,關系到發展潛力與活力、財務狀況、盈利模式以及吸引并留住企業與投資人的外部環境。
為了保障運營管理的系統性、精細性和專業性,特色小鎮由建設期進入發展期之后應該引入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搭建各種產業發展平臺來保障運營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同時,特色小鎮發展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需要充分調動當地人的參與積極性,為他們謀福祉,實現自然、人居、產業的有機融合。 據中國康養產業網
區塊鏈對金融領域的 沖擊和影響(上)
□楊 濤
區塊鏈應用的最大挑戰在于金融服務和數據服務的“模糊地帶”。毫無疑問,區塊鏈技術對金融的核心作用,是依托新的模式來確定價值、儲存價值和交易價值。實際上,分布式技術最終影響的是人的“身份信息”在金融意義上的體現,即賬戶形態。在區塊鏈引領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的過渡中,這一挑戰始終存在,需高度關注監管適應性、風險控制等問題。
作為比特幣背后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區塊鏈的熱潮似乎已經無可阻擋。無論是積極擁抱,還是存有疑慮,人們都開始正視區塊鏈究竟給經濟金融帶來怎樣的沖擊。
從理論上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范疇,可以涵蓋貨幣、金融、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但現實中并非這么簡單。本質上看,區塊鏈技術發展仍然處于萌芽和完善階段,亟須“呵護”和避免“捧殺”。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其行業特殊性及我國面臨的獨有格局,都需要我們深刻思考一系列重大難題與挑戰。
挑戰之一: 區塊鏈技術能否真正“練好內功”
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著區塊鏈的日益火爆,人們對其解讀也“五花八門”。原本堅持“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內在特質,在現實中也逐漸動搖。由此,當我們在討論區塊鏈技術時,可能需要跳出比特幣、以太坊等典型案例的約束,更準確地描述區塊鏈技術不變的本質內涵。
需要承認的是,作為新興技術的區塊鏈必然有諸多不成熟的地方,亟待自我完善和理性質疑。在金融領域,區塊鏈的倡導與應用者,也需要從早期的“幣圈”與“技術極客思維”,逐漸轉向技術與金融思維的有效融合。
例如,我們可全面反思公認的區塊鏈特點。一是透明。那么,初始規則設置是否有利于多數人,是否有誤導和信息扭曲?絕對的信息透明是否可能,會否帶來信息保護難題?二是信用。從信息到信用,意味著要改造成為可交易的金融信息;基于區塊鏈規則的“智能權責處理”,與線下資產確權如何關聯;區塊鏈線上生態的智能交易和責權約束機制,覆蓋面有多大,可否脫離現有體系?三是不可篡改。據Gartner專家估計,粗略估算第三方用4億美元,就能夠改寫比特幣區塊鏈賬本,那么“超過全網51%的算力才能攻擊”的成本難題,與真正安全之間的距離有多遠?DAO事件帶來的“硬分叉”爭議、Krypton受攻擊等,是否已經改變了區塊鏈的特質,各種賬本維護者是否有道德風險?四是低成本。賬本規模會否膨脹?交易費用與能耗會否快速上升?
所有這些都需認真審視。正如:想要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想要融合別人,先要健全自己。通過技術、金融、法律等跨界合作,共同尋找區塊鏈的缺陷和不足在哪,才能使得這一革命性技術迎來更長遠的生命力。
挑戰之二:區塊鏈解決的是“人與人”“機器與機器”還是“人與機器”的價值交換
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認為:“金融系統實質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一個建立在人力基礎而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系統,而且人工智能離徹底取代人類智慧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睆哪骋环矫婵?,希勒可能有些保守,新技術已經對傳統理論帶來巨大影響。例如,行為金融學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對其一個普遍性批評就是缺乏合乎經濟學研究范式的模型和實證體系。但信息、大數據和區塊鏈帶來了變化,個體行為與價值傳遞可能有效地被觀測和甄別,這是否意味著微觀金融學的假說基礎真正被挑戰?
金融交易的實質也是交換和處理不同節點之間的特定信息,有人認為區塊鏈可使機器成為金融活動的主體。就技術對金融的影響來看,其路徑是從“人與人”的金融,到“人機協作金融”,再到“機器之間的金融”,目前顯然距離第三階段還甚遠??紤]金融活動,離不開對人的非理性行為與道德風險的關注,區塊鏈共識規則與網絡節點背后,仍隱含著人性帶來的不確定性。
挑戰之三: 區塊鏈帶來的擔憂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
應該說,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費用、規模經濟、風險控制等,決定了中心與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如央行、金融機構或中央對手方機制。新技術環境下中心(中介)的價值在變化。例如,從解決信息不對稱,到大數據時代對信息泛濫的甄別。一方面,在新金融創新與變革過程中,有大量的“偽去中心”,例如不管是互聯網企業做金融,還是許多P2P網貸和股權眾籌平臺,實際是以新的中介形式出現。另一方面,在現有經濟社會組織模式下,真正的大范圍去中心基本不可能,更多是有限小規模的“試驗田”,有意義的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實現共享型的金融發展。由此,雖然在技術上無可厚非,但當區塊鏈應用于金融等領域時,應淡化“去中心化”,而強調分布式、弱中心特征。
同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傳統金融機構擁有巨大資源優勢,完全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在改良中發揮中心作用。如果出現內部制度失控,可能帶來更大風險,近期德意志銀行、富國銀行的“神話破滅”已經給我們警示。傳統機構的創新失控與道德風險,可能在區塊鏈創新中被進一步放大,尤其是在其大量介入區塊鏈生態圈建設之時;二是對政府或公共機構,也要防止其利用“無所不能”的新技術,超越合理權力邊界;三是對于那些逃避監管的、打著去中心旗號的灰色或黑色金融活動,則是需各方唾棄的“劣幣”。
挑戰之四:區塊鏈前景取決于利益、 效率與安全的“三角制約”
區塊鏈帶來的變革,也離不開路徑依賴突破下的制度變遷。所謂路徑依賴,是指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制,由于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及適應性預期,以及既得利益約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制沿既定的方向不斷自我強化。所謂制度變遷,包括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需求主導型制度變遷)和自上而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區塊鏈能否真正獲得生命力,在傳統規則里“突圍”且融合,取決于其能否找到“三角制約”的平衡點。一則,達到利益均衡并有利于多數人,是一項變革可否延續的出發點,需要充分預期到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如公有區塊鏈可以用來安全、低成本地保存證書和文憑,但會對傳統證書認證中介、非法產業和個人信息保護都帶來挑戰。二則,金融運行的效率有時并非“越快越好”,如高頻交易對資本市場的“雙刃劍”已經使我們警惕。三則,新技術和規則還需要基于安全的壓力測試,包括產品安全、技術安全、系統安全、信息安全、資金安全、國家安全等。簡而言之,區塊鏈的內在理念實際已探索多年,現在更需回歸主流,找理論扎根的“土壤”,探索與主流金融體系的結合點,從顛覆到補充,實現共享、融合的新生態。
(楊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原載于《區塊鏈:領導干部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