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必須邁過的坎,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要朝著這個方向堅定往前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狠下功夫,扭轉制造業比重過快下降態勢——
著力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我國制造業在核心技術、關鍵產品、重大技術裝備等方面瓶頸短板多,全要素生產率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以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要突出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解決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二是強化關鍵共性技術供給,布局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跨越基礎研究到產業化之間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探索“揭榜掛帥”等新機制,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任務,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著力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融合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顯著特征和重要趨勢,也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全球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專業分工和產業融合并行共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全球經濟正加速向以融合為特征的數字經濟、智能經濟轉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統籌新型基礎設施、新型通用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監管方式,加快建設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智能基礎設施,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通用技術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發展網絡化協同研發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構建友好監管環境,提高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水平。
著力加快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結構是適應生產要素條件變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推動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加快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要糾正認識偏差,不能把新動能簡單理解為就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是新動能。我國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占比超過80%,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具有巨大潛力和市場空間。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實施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保持好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
著力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培育優質企業,關鍵是要按照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原則,讓各類企業在公平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要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促進正向激勵,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領域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通過改革增強國有企業內生動力和活力。
著力擴大制造業開放。開放是促進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業無一不是在全球激烈競爭中通過優勝劣汰形成的。盡管當前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但經濟全球化和產業國際分工協作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進一步擴大開放,將為我國制造業開辟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抓緊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船舶、飛機、汽車等行業開放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發展,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以高水平開放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摘自2019年3月《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