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和重點是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實施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和結構,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大幅提高國有資本運營和監管效率。
以戰略性行業為重點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第一,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制定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戰略性調整規劃,明確調整方向和目標。繼續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原則,沿著競爭性行業和戰略性、壟斷性行業兩條線,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步伐。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要退足、退夠,為民間投資者“進得來、穩得住”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第二,分類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對于競爭性行業,要加大重組整合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水平跨國公司。競爭類企業應主要根據資本投資收益,優化國有資本投向,推動國有產權流轉,淘汰沒有競爭優勢、長期虧損的企業,加快處置低效、無效及不良資產,提高競爭能力。一般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不作為國有資本的投資重點,現有企業依照市場優勝劣汰的商業競爭規則進行市場公平競爭,國家一般不給予特殊政策或項目支持。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應作為國有資本投資的重點方向,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加大國有資本投入,支持其在服務國家宏觀調控、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運行、完成政府特定任務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以建立法人產權制度為核心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第一,深入推進現代公司制改革。要加快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按照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要求,依法獨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引入社會資本,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市場競爭主體。
第二,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董事會的機構建設與機制建設相輔相成,機構建設為機制建設創造條件,機制建設也帶動機構的完善。當前國有企業董事會試點在機構建設方面進展較快,為后續改革打下良好基礎,但機制建設相對滯后。董事會建設應以機制建設為重點,推動機構建設和機制建設協同前進。機制建設的核心是“落實權力、理清責任、權責對等”。
第三,深化國有企業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取消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和類行政化待遇,建立由董事會直接選聘、考核與管理經理班子的新機制。
建立健全職業經理制度。以國企高管合同制、年薪制、任期制和市場化選聘作為國企全面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突破口,逐步弱化和取消國有企業及其經營管理人員的半行政化身份,推進國有企業管理人才市場化改革,建立有進有出、能上能下的管理人才流動和配置機制。通過走“市場化”去“行政化”,打造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國企職業經理人隊伍。構建職業經理人市場治理體系,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職業經理人市場。
加快完善企業人事和薪酬激勵制度。推進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市場化改革,推動國企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原則上都要實施市場化擇優選聘,同時要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合理確定國企干部職工的薪酬水平和職務待遇。
以完善治理為中心積極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要加快在競爭性行業領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優化股權結構,著重解決國有企業股權比例過于集中、市場化運行機制不健全問題。發揮各類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作用,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從追求形式和數量的“粗放式”混合,向更為重視發展內涵和質量的“集約式”混合轉變,真正促進國有企業體制機制轉換和市場主體地位形成。
第二,要切實轉變混合所有制企業激勵約束機制?;旌纤兄聘母锊粌H僅要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重點還在于是否實現了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機制的真正轉變,通過融合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效率高和國有企業管理規范的優勢,完善治理、強化激勵,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決策民主、管理科學、富有效率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運行效率和價值創造能力。
第三,堅決推進國企高管和職工的身份轉化,推動國有企業去行政化,建立市場化的選人用人用工和分配機制?;旌纤兄破髽I的經理人團隊應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去行政化、去官本位?;旌纤兄破髽I要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市場化方式選聘經理人,明確將企業核心管理層的身份由類行政事業編制完全轉為企業編制,其任命權真正由組織部門轉到企業的董事會。給予核心管理層陽光持股,使他們的切身利益和企業利益最大程度一致化,使其經營管理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建立獎懲分明的績效管理制度和員工激勵機制,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
第四,要規范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旌纤兄聘母锏膶嵤┻^程和操作細則同樣決定著改革的成敗。改革必須自上而下進行總體規范和設計,并與尊重基層創新經驗相結合。
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資國企監管體制
第一,完善政府的國資監管職能。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必須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提高國有資本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為核心,以激發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為著力點,加快國有資產監管職能與企業出資人職能分離,建立“2+X”的國有資本監管體制,加強政府國資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監管職能,建立若干專司國有資本出資人職能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第二,構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通過設立國有資本投資或運營公司,搭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和經營管理平臺,確保實現國有資本服務于國家戰略的投資運營目標。
第三,充分保障企業經營自主權。推動政府經濟社會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監管職能分開。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必須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據《經濟參考報》
成本降下來 質量提上去
降低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降低中小企業寬帶資費、下浮鐵路貨物執行運價……我國新一輪降費“組合拳”于7月1日落地。
作為今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重要內容,新一輪降費舉措可謂包羅萬象。小到商標續展注冊費收費標準由1000元降為500元,大到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民航發展基金征收標準減半……一攬子降費舉措,預計全年將為企業和群眾減負逾3000億元,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不是降成本措施的首次亮相。自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以來,“降成本”一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詞??梢哉f,下好降成本這步棋,不僅是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也是促使中國經濟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脫穎而出的重要一招。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經濟體紛紛出臺減稅措施,推進“再工業化”,引導高端制造“回流”;新興經濟體則打造“成本洼地”,吸引中低端制造“分流”。面對挑戰,中國經濟亟待破解轉型升級路上的兩道“成本難題”:既要改變傳統產業對成本優勢的過度依賴,也要化解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成本煩惱。換言之,無論是舊動能“有中出新”,還是新動能“無中生有”,都需要通過降成本來實現。
成本控制既取決于企業自身,也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可以增加社會信任、降低交易成本。應該說,降低這些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握緊服務的手,亮出法治的手。從這個視角看,近年來正是由于黨和政府果斷出手,不斷為爬坡過坎的企業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中國經濟才有了頂住下行壓力、不斷闖關奪隘的信心與底氣。
如今,降成本進入了攻堅階段,涉及更深層次的利益調整。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維,“降成本”完全可以實現多贏。以降低用電成本為例,2015年以來,我國輸配電價改革全面推進,首輪輸配電成本監審隨即展開,共核減不相關、不合理費用約1284億元,同時通過健全獨立輸配電價體系,我國電力市場化交易比重由改革前的14%提高至2018年的近40%。實體經濟用電成本降了,電力市場交易活了,電力資源配置更合理了,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
當前,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無論是增強企業發展信心,還是提高市場運行效率,都需要讓降成本這把火燒得更旺。新一輪國際經濟競賽,是創新能力的較量,也是營商環境的比拼。中國加速降成本的各項改革,不斷疏通實體經濟發展的各種系統性梗阻,不斷沖破轉型升級的各項瓶頸制約,使營商環境更加優良,就能筑巢引鳳、騰籠換鳥,讓更多有競爭力的企業在神州大地茁壯成長,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矩陣。
越是環境復雜,越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讓降成本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盡快落地,也是辦好自己事的真招、實招。新一輪降成本步子更快、更穩、更實,就能讓中國經濟信心更足、韌性更強。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