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是每一個企業永恒的主題。自山東能源集團組建成立以來,深化改革一直伴隨企業發展全過程。如今,山東能源集團通過持續深化改革,不斷“瘦身健體”、“強筋壯骨”,實現了結構更優、人員更精、機制更活。通過新動能牽引,新業態助推,山東能源集團呈現出換擋提速的發展態勢。
1.改掉包袱降虧損
曾經作為山東省最大的國有困難企業,肥礦集團通過創新實施改革重組,較好化解了“四大風險”,達到“四方滿意”,實現“四大收益”,使瀕臨破產的肥礦重獲新生,成為全國較大資產、較大債務困難企業改革重組的成功案例。
肥礦集團的成功蛻變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山東能源集團持續深化改革的步伐。近年來,山東能源集團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在瘦身健體中走在了前列,去產能、除“僵尸”、治虧損、降杠桿,減負瘦身、減量發展成為共識和行動。
在山東能源臨礦集團,他們抓牢“去僵尸”的政策機遇,全面完成了興隆煤礦、馬坊煤礦、石家坡煤礦和發展公司的“去僵尸”掃尾工作,產業資產結構進一步優化。與此同時,持續提升辦礦理念,聚力攻堅“十大采礦核心技術”,大量受災害威脅、條件限制的存量資產資源,正在轉變為經濟資源、效益資源。山東能源肥礦集團納入“僵尸企業”處置的權屬單位共計12戶,截止到2018年8月份,已全部達到省國資委規定的處置標準,標志著三年處置任務提前完成。
據了解,近兩年來,山東能源集團共關閉礦井36對,退出劣勢產能1548萬噸,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去產能計劃,成為全國先進典型。累計處置“僵尸企業”116戶,虧損戶數由最多時的151戶減至56戶,虧損額由64.1億元降至13.2億元,除“僵”難度和力度、治虧任務及成效均為省屬企業之最。在全國能源行業及我省企業中率先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到位資金102億元,資金落地規模全省最大、成本最低。通過自覺加強企業資產負債約束,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企業治理結構等有機結合。同時,堅持提質增效、苦練內功,通過擴大經營積累增強企業資本實力,集團資產負債率從成立初的76%降至目前的66%,為聚焦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一系列重大難題和歷史遺留問題的化解讓企業丟掉包袱,輕裝上陣。面對融資政策持續收緊、部分銀行抽貸斷貸等資金安全難題,山東能源集團對內強化協同,對外多元籌資,確保了資金鏈安全。對山能重裝、貴州礦業實施內部債轉股,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全部簽署分離移交正式協議,實際分離移交戶數占到總戶數的76.94%,其他辦社會職能分離移交有序推進;理老賬、補欠賬,去年以來集中清收大額逾期賬款5.5億元,彌補近年來形成的裝備欠賬20億元、欠薪欠費30億元。強化資產負債約束讓山東能源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
2.改變機制激活力
在山東能源龍礦集團機電維修制造中心,中心副主任楊雙談起該廠改革前后發生的變化時感慨萬千,“我們目的是用最少的人創造了最大效益?!痹撝行那吧硎窃埖V集團總機廠,由于內部機制僵化、市場競爭力差,導致了企業持續虧損。2016年前7個月賬面虧損761萬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00%。2016年8月份,龍礦集團將機電維修制造中心列為全集團第一個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單位,以模擬“資產租賃”模式對企業進行了改造,實行“小機關+大實體”“瘦身”,由原7個科室合并為3個,基層生產單位由3個分廠,增設為4個分廠和2個對外項目部,管理人員減少52%,縮減項目預算、生產安排、計劃審批、管控考核流程運轉管理鏈條,提高市場快速反應和執行力。改革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改革首月當即實現盈利88.02萬元,當年后5個月累計實現利潤228萬元,超額完成了集團公司下達的考核指標,一舉實現了扭虧為盈的華麗轉身。
通過改革舊機制、舊模式,有效激發內在活力,山東能源集團在結構優化、轉型升級中實現了新突破。煤炭產業減劣增優、轉型升級,山東能源各權屬企業積極探索創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輕機構、精用工管理模式。規劃年產量1000萬噸的巴彥高勒煤礦立足打造人均萬噸的“輕型大礦”,堅持“寧花百萬上裝備,不花十萬用一人”,依靠提高科技裝備水平減少用人,該礦定員還不足1000人,從一開始就具備了“精用工”條件。
用好“價格杠桿”,深化內部市場化管理。山東能源集團完善了以效定薪、薪效聯動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薪酬導向作用充分發揮,使得“處處都要人”現象減少。淄礦集團牢固樹立“均量為先”的經營理念,從緊核定用工總量,依靠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盤活用工存量,提高配置效率,千方百計控制用工規模,連續6年實現人員“負增長”,在全國煤炭行業樹立了“成本最低、均量最高、效益最好、發展最穩”標桿。
針對“沉疴”下“猛藥”,瞄準“癥結”施“良方”。面對大而不強、快而不優,人員多、人工成本總量偏大,人均效率偏低等制約影響企業經濟運行質量等諸多問題,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堅持“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高能低”原則,適應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需要,強力推進人力資源制度改革。堅持以上率下,按照精簡高效、管控有度的原則,形成總部機關精簡改革方案,理順和界定總部機關管理、經營、服務功能定位,實現工作方式和管控方式的根本轉變。與此同時,各權屬單位機關同步進行了瘦身提效。為深化人事改革,新礦集團推行“大工區、大部制,崗位競聘化、管理契約化”,并機構、簡層級、精隊伍,機關管理人員由3447人減至1318人,減幅62%;科級機構由1027個減至548個,減幅47%。肥礦集團連續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機關改革,公司機關部室由原來的18個優化調整為8個,機關人員“瘦身”超過了50%。
3.改出新態謀發展
順應安全、綠色、智能、高效新時代新要求,山東能源集團加快了煤炭、電力、化工“三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由一煤獨大到多業并舉,山東能源集團不斷在非煤領域開疆拓土,“能源航母”架構的內涵愈來愈豐富,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不斷提升。
位于山東棗莊滕州市的盛隆化工公司,是一家主營焦化工、甲醇等業務的企業,其中擁有300萬噸冶金焦、30萬噸甲醇、15萬噸煤焦油、5萬噸苯的生產規模?!暗靡嬗诨旌纤兄茙淼撵`活機制,我們產品價格可以根據市場變化幾分鐘內調整完成,從而快速搶占了市場先機,保持了經營收益最大化,而其他國有化工企業卻需要層層報批很長時間?!闭劶吧罨母锏某尚?,山東能源棗礦集團盛隆化工常務副總經理郭保健滿是喜悅之情。正是有了比較分散的股權設置,讓盛隆化工每一項決策都更加符合市場規律,使盛隆化工在數年市場低潮時期仍然取得了年年有盈利、歲歲有突破的良好經營效果。
盛隆化工公司是2003年由棗礦集團與安徽馬鋼集團、江蘇沙鋼集團三家合資興建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棗礦和馬鋼為國企,沙鋼為民企。近年來,盛隆化工按照“規范上對標棗礦、技術上對標馬鋼、運營上對標沙鋼”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機制優勢,短短十余年,資金總額增長了20多倍,發展成為資產總額47億元、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利稅過10億元的焦化行業典范,創出了國內同行發展速度的奇跡。
以發展新興產業作為戰略突破口,山東能源集團正著力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物流貿易、現代金融服務業,集團礦山裝備制造規模躋身全國前列,消毒滅菌、放射診療、制藥裝備制造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玻纖新材料躋身全國前四,工程塑料列入工信部重點扶持“軍民融合”項目。
2018年11月30日,山東頤養健康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掛牌儀式在濟南舉行。該產業發展集團的成立使山東能源集團醫養健康板塊發展邁上新臺階,成為與該集團煤炭、煤電、煤化工等并列的“四大主業”之一。山東能源集團計劃在3年內將其打造成為山東最強最大、領先全國的醫養健康產業集群,建成省級智慧健康養老標準示范企業,將為全省開創萬億“大健康”產業新局面作出積極貢獻。據《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