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組建若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以下簡稱“運營公司”)相繼成立,并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改革。目前,運營公司試點實踐已經開展近6年,有必要進一步明晰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使命定位,為更好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國有資本優化布局、提升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把手
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通過股權運作、價值管理、有序進退等方式,能夠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并在國有資本流動當中實現經濟、政治、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微觀上提升效益。運營公司對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本履行出資人職責,有利于完善產權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治理主體的權責界面。通過充分行使國有資本的股東權利,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流程,從而提升企業效率,推動企業健康良好發展,進而實現國有資本的增值保值。
中觀上整合資源。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綜合考慮行業發展趨勢,促進各類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向行業龍頭集聚,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引導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培育一批優質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
宏觀上重塑結構。通過國有資本的流動與重組,盤活存量、提高增量,有效放大國有資本控制力和影響力,發力區域、產業和城鄉結構調整,形成規模效應與協同效應。
國有資本的持有主體、進退流轉主體和增殖增值主體
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到以“管資本”為主,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的出資人,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國有資本管控,促進“權責利”的組織協調,優化“人財物”的配置,推動企業各項活動更有效率,發展更加良好。運營公司正是通過改善和創造更好的組織環境和制度,履行資源重配和價值再造兩大功能。
國有資本持有主體。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的持有主體,關鍵在于來源。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資金、證券和無形資產等。這些資本,主要來源于幾個方面:一是公司自有,二是國家支持,三是對外合作。
國資進退流轉主體。運營作為國資進退的流轉主體,是國有資本融資平臺、投資發展平臺和流動轉讓平臺。生產要素只有流動起來,產生交換價值,才能真正成為資本,才有進退增減,才能在綜合考慮區域、行業、流動性等因素的影響下,不斷優化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實現布局結構調整,提高資本收益,分散資本風險,向高流動形態轉化。
國資增殖增值主體。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增殖增值主體,以提升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提高國有資本回報為直接目標。國有資本要增殖,在規模上要持續保持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在發展質量、發展水平上不斷提升。通過“質”和“量”上的發展,實現國有資本在經濟效益與政治使命、社會責任的統一。
圍繞流動性展開,實現資產、資金、股權等不同資本類型在更高層次上的轉化
資本的增殖增值必須在流動中實現??梢哉f,運營公司的業務是圍繞流動性展開的,實現不同資本類型在更高層次上的轉化。
資產管理。主動承接中央和國資委劃轉的各類國有存量資產,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形成“資產池”。針對資產狀況開展分類管理與運作,通過整合重組、處置變現、資產證券化、管理提升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提升國有存量資產價值。
資金管理。拓寬融資渠道。資本經營預算及國有資本金注入,形成“資金池”。發揮主體評級高、市場形象好、議價能力強等綜合優勢,構建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體系,放大國有資本作用,做好國務院及各地方政府、國資委、運營公司等三個層次的融資,為推進國有增量資本投入服務。
股權管理。主動承接各中央企業少量股權的逐步劃入,形成“股權池”。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的非公開定向增發、公開增發等資本運作,分享其他優質企業發展成果,迅速增強資本實力。協助各中央企業提煉優勢產業,通過產權轉讓、股權置換、吸收合并、增資擴股等多種方式,著力推進產業板塊重組整合。以增強法人治理能力為抓手,認真履行國有出資人職責,引導和支持投資企業通過科學化決策、專業化管理,全面提升內在活力和外在競爭力。
據《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