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近期指出,盡管近年來中國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低效率企業退出市場緩慢等問題仍然是影響中國經濟潛力發揮的重要因素,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經濟重組勢在必行。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中央對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不斷有重大理論和政策上的突破?!暗浆F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應該說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任務還沒有完成”。陳清泰在中國國企改制和產權交易高峰論壇上說。
他說,近年來,國有企業不可替代的地位正逐步消失。隨著市場化改革和中國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傳統的國有經濟壟斷行業和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對非公經濟已經逐步放開。在非國有經濟允許進入的行業和領域,競爭的結構在發生變化,市場主體多元化的格局逐漸形成。陳清泰說,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重組國有經濟的動力也進一步增強。在優勝劣汰機制作用下,企業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通過并購實現低成本擴張,結構在增強。而四大商業銀行面臨資產回收的壓力,地方政府也在為狀況不良的企業尋找出路。陳清泰說:“這一切都增強了重組國有資產的動力?!贝送?,他說,國有企業的歷史欠賬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經濟社會矛盾的根源。在有些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加速了企業的兩極分化,一些喪失競爭力的國有企業不得不退出市場,由此導致的職工失業、下崗,銀行不良貸款,社會保障缺口等都成了很多矛盾的重要原因。
因此,對國有經濟進行有進有退的調整,是優化企業結構、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陳清泰說。
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