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國際能源署(IEA)《煤炭市場報告2017》中國發布會暨能源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報告全面回顧了2017年以來全球煤炭市場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路徑,并對2018年后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煤炭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全面展望和政策建議,是《2017-2019中國國家能源局——國際能源署三年合作方案》框架下首個以煤炭市場為專題的重要系列成果。
高煤價與波動性并存
中國偏緊的市場以及一些供應事件推高了2017年的煤炭價格。
2017年一季度,歐洲電煤價格從2016年年底的高點降至70美元/噸。此后,中國電力需求激增帶來煤炭需求增加,以及一些主要煤炭出口國的供應問題,共同推動國際電煤價格攀升至2017年9月的95美元/噸。
現貨焦煤價格的波動更加劇烈,颶風“黛比”襲擊澳大利亞昆士蘭之后,2017年4月現貨焦煤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90美元/噸(澳大利亞離岸價)。在6月份跌破140美元/ 噸之后,焦煤價格9月份上漲至200美元/噸以上,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強勁需求。
鑒于中國在全球煤炭貿易中的巨大規模和主導地位,無論是政策還是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加劇全球煤炭市場的波動,當與供應中斷相疊加時,這種波動性會被放大。
全球煤炭價格將繼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因此,中國煤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煤炭價格演變的關鍵。
在出口國中,印度尼西亞值得特別關注:擴大的國內需求,加上產量增加的限制,可能會增加市場偏緊度,進而推高價格。
在需求側,中國、印度、韓國和日本的進口水平是關鍵的不確定因素。
中國的政策重點備受關注
中國承諾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雖然中國的燃煤發電在增長,但中國的煤炭需求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持續下降。造成這一鮮明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小型工業和民用燃煤鍋爐的燃煤替代,同時電力、鋼鐵和水泥行業的能效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也將影響到未來的煤炭利用情況。提高空氣質量成為了政策調控的重點所在,IEA預計有1億噸工業(不包括鋼鐵與水泥行業)和民用領域的散煤將被天然氣所替代。加上重工業發展已經飽和,預計到2022年這段時間內,煤炭需求將下降,盡管在煤炭轉化和燃煤發電領域的增長仍將持續。即便如此,到2022年,煤炭仍占中國能源需求的55%以上。
中國煤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