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煤炭稱作稀缺商品似乎有些荒唐,因為它仍然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礦產資源之一,但未來幾年海運煤炭市場確實可能出現供應短缺。
目前關于煤炭爭論的焦點是,它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地位還能保持多長時間,然后被更清潔的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所取代。
盡管各類分析人士對于這一進程的速度持不同看法,但實際情況是,在亞洲,煤炭至少在未來10年仍將是能源供應的基礎。
除印度以外,亞洲大多數主要煤炭進口國今年以來的采購量都有所增加。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今年前9個月的進口量增長了13.7%。
正常情況下,價格上漲將帶動供應增加以滿足額外需求,但動力煤產業情況卻已經有所改變。
全球煤炭市場的問題在于,盡管各國口頭上表示努力減少煤炭消費,但現實卻是在不斷增加。
此輪煤價變化周期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在于,額外的需求尚未帶來供應方面的更多投資。
煤炭消費被視作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一大原因,這使得籌建中的煤礦企業難以獲得融資。
即便煤礦企業獲得了資金并通過監管審批,公眾的反對和抗議也可能讓煤礦生計艱難,尤其是在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
煤炭價格上漲無疑會受到貿易商的歡迎,但這也是把雙刃劍。對買家來說,動力煤價格若每噸高于80美元,則液化天然氣(LNG)等其他能源更能打動他們,可再生能源的吸引力也將大大提高。
盡管LNG用于發電的成本仍比煤炭高,但對那些正在考慮是要修建燃煤電廠還是LNG發電廠的亞洲國家來說,新的LNG生產商正改善LNG的運輸條件、提高LNG的供應安全性,這或許已成為他們考量的一項主要因素。
在亞洲,燃煤發電的好處是成本低且供應充足,而這兩個條件如今已受到市場變化的挑戰。
據中國煤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