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0日起,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米至277米的可燃冰礦藏開采出天然氣。截至5月17日15時,總量試采12萬立方米,最高日產量達3.5萬立方米,平均日產量超過1.6萬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這是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這一成果對促進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甚至對改變世界能源供應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但這種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卻是標準的“高潛力”能源。
它燃燒值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產生的能量明顯高于煤炭、石油,燃燒污染卻又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潔環保。
它資源儲量豐富——可燃冰廣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下面。估算其資源量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
試采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表示,可燃冰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是世界矚目的戰略資源,對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全球研發可燃冰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等。其中,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采,但效果不理想。日本于2013年在其愛知縣東南部的海槽進行了海上試采,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以失敗告終。今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采,第一口試采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
和國際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勘探、研究可燃冰相比,我國的可燃冰研究起步要晚到1998年,但中國科技工作者只用了不到20年就完成了從空白到趕超的全過程。此次試采實現了中國可燃冰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據了解,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全國可燃冰資源儲量約相當于1000億噸油當量,其中有近800億噸在南海??碧斤@示,神狐海域有11個礦體、面積128平方公里,資源儲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于1.5億噸石油儲量,成功試采意味著這些儲量都有望轉化成可利用的寶貴能源。
根據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期間,通過研制深遠海油氣及可燃冰勘探開發技術裝備,我國將推進大洋海底礦產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試采工程,力爭2020年實現商業化試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潛水器,掌握深遠海核動力浮動平臺技術。
據新華社